荆州食品检验师王世双:没专业设备也能提取农残

时间: 2024-07-04 17:39:41 |   作者: 球彩直播官网 1

 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彭小萍 陈会君 通讯员 颜立琼 王兴国 实习生 莫然 蔡婷 承昊

  俗话说,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那些看似平常的行业有着怎样的秘密?能工巧匠们到底有多么出神入化的工作技巧?“五一”前夕,本报记者正常采访了部分省第三届“技能状元”,揭秘他们的“尖板眼”。

  这些行业状元,都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,也没有多高的学历,但他们个个勤勉努力,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,认真钻研,刻苦追求,终有所成。

  一千克茶叶里面,大概只有零点几毫克的农药残留。要检验这批茶叶的农残是否达标,又没有专业对口设备,怎么办?作为高级技师,荆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的王世双自有办法。

  食品检验主要依赖各种精密仪器和设备完成,但有些微小的前处理,不一定有专业设备在手。王世双说,这时,就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,想办法克服困难。

  以提取茶叶微量农残为例,对口的专业设备是通过加热并吹入氮气等方式,将农残溶解到溶液中,经浓缩后放进固定仪器里检查。王世双想办法,通过人工手动完成了本该是机器完成的步骤。

  他取来需要的溶剂浸泡茶叶,再用水浴锅这些小设备,对茶叶加热,让茶叶保持一定温度。专业设备在完成加热时,会同时提供氮气帮助提取农残,这一步骤怎么来实现?王世双找到一根管子,让管子另一端连接氮气,以此实现氮气吹到茶叶的目的。就这样,微量农残不依赖专业设备,也能顺利提取。

  长期从事这项工作,王世双不认为这个办法有多高明,他说,凡事遇上问题,多动脑筋,就一定能解决。

  质监部门工作繁琐,日常检验涉及近20000条国家标准。每次产品检验前,都需要查找大量资料,王世双想了一个办法,把所里资料归类,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。每次检验,大家只需要轻点鼠标,就能快速查找到有关标准,工作效率集体提高。

  武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张佳新才27岁,却也是高级技师了。他有着一双像音乐家一样灵敏的耳朵,动车启动后,轰鸣的“交响乐”中,他仔细听辨,能判断哪个“音符”出了问题,从而快速检查到动车故障。

  “正常情况下,动车工作起来的声音很稳定,出异样后就会有异响。”张佳新说。一次,他负责检查一辆动车的总风管,总风管附近有风机、排风扇等,一片轰隆巨响。张佳新仔细聆听,觉得有点不对劲,“轰轰轰的”。仔细排查后,果然发现这里有个垫片破了。

  如何记住并分辨动车各部位的不同声音?张佳新说,没有技巧,就是多训练,反复听、反复看。遇上问题,多跟同事朋友请教,积累经验。但说来容易做到难,比如说,一辆动车组有成千上万的零部件,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电路图。要提高检修速度,就得让动车构造烂熟于心。“要熟悉到闭着眼睛就能画出来的效果”,张佳新说。

  有一次,一辆动车在出库时,突然停车了。列车要准点发车,检修可谓争分夺秒。张佳新跳上动车,一听二看三思考,排查五六个地方后,顺利找到问题所在原来是坏了个小开关。如果不熟悉动车构造,盲目检查,就会浪费时间。

  每次转悠在动车组周围,张佳新都觉得责任重大:“以每秒百米高速行进,一点细微故障可能会引起大问题。”因此,他不敢有丝毫马虎,也时刻敦促自己多学习,做个动车诊断“高手”。

  在随州,学驾驶的人能碰上张宗林,是运气。40岁的他,早已是远近闻名的“金牌教练员”。

  2011年,张宗林参加了全省第三届“技能状元”驾驶项目角逐,一举夺魁。在最精彩也最容易考砸的“倒库”环节,大车倒入甲库乙库限时一分半钟,不能碰杆、压线秒,精准入库,引得场上对手连喊“太酷了!”

  “1993年,我从部队学车开始,到现在过手车辆100多台。车的性能如何,我只需开5米就知大概。部分汽车零件,我闭着眼睛就可装卸。”张宗林说,当教练员16年,他最得意的“绝活”还属倒库。“2.47米宽的B1大车,倒入3.15米的车库,且车身任何地方不能触线。入了甲库还得入乙库,两进两出,中间不能停顿,必须一次性到位。”

  当记者问他,怎么样才能做到的?他不好意思地说:“1998年,我刚当上大车教练员,学生让我示范倒库,结果我一上车就压线,很没面子。此后一年多,只要有空我就苦练这个技术,后来,闭着眼睛也能又快又准入库了。”

  如今带学员训练,限时8分钟的倒库,学员左看右看找对比点,还老是触线。张宗林上车示范,盘子一打,闭着眼睛精准入甲库,随后盘子一打,再入乙库。一气呵成的动作瞬间“秒杀”学生。

  “你有严重的角膜炎,赶紧到医院去看看吧。”26日下午,在汉口一家眼镜店内,验光师徐永恒对前来配镜的顾客刘芳说。

  徐永恒可不是一名医生,却有着“验光探病”的本领。他是武汉精益眼镜有限公司高级验光师,每天特地来找他验光的人络绎不绝。

  50多岁的蔡女士曾在很多地方配过眼镜,戴着总是不舒服,有时还看不清楚。经朋友介绍,她慕名找到徐永恒,不一会儿,徐师傅就找到她的病症,说是晶体脱落引起的,并给她重新配了副眼镜。“总算能舒舒服服看清楚了!”蔡女士很高兴。

  60多岁的彭先生也是徐师傅的老顾客,提起几年前的那次诊断,他仍然心有余悸:“真是多亏了徐师傅!要不是他提醒我去医院,我的眼睛可能早看不见了。”

  彭先生在徐师傅那儿配镜多年,一直清晰舒适。不料,几年前突然产生了重影,他以为是眼镜不适合了,找到徐师傅复检。徐师傅验光后说:“可能是大脑出问题了,使视觉神经受到了压迫。”彭先生马上到同济医院检查,报告数据显示:大脑毛细血管破裂,导致压迫视觉神经。好在发现及时,抢抓了诊疗黄金时间,彭先生很快康复。

  从18岁进入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眼镜专业学习,20岁到精益眼镜店工作师从原精益创办人之一、全国着名验光专家陈祖泳先生,徐永恒已在这一行干了快40年。不断学习、摸索,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验光师。

  蔺绍江拿下全省CAD“技能状元”称号,线年,在黄石理工学院担任CAD制图课老师5年多的蔺绍江偶然得知,省里在举办第三节“技能状元”选拔赛,“我们学校比较注重培养技能型、应用型人才,我就抱着试试看心态,带着2名学生组团报了名。”

  没曾想,校内赛、市赛、省赛他一路过关斩将,夺得全省第一名。

  成绩的取得,蔺绍江认为和自己对CAD软件制图的熟悉程度相关。CAD,简单地说,就是以线段的方式和文字等来展现事物。“一幅平面图纸入眼,脑子里我总可以马上将其转化为实物的立体图;一个机械零部件拿到手,我也可以迅速转化为图纸。”这种“快速转化”的前提是,脑子里要存入很多类型的图纸“元素”。同时,为提高画图速度,要记住多种快捷命令,比如L=直线,C=圆,EL=椭圆等。画一条直线,初学者都是用鼠标操作,而专业的绘图员多用键盘操作。“我记住的快捷命令都有一百多种,画图时基本不用鼠标,键盘上噼里啪啦,让人眼花缭乱。”蔺绍江说,赛场上,2.5个小时要画10张图,极少数考生能够画完,而运用键盘快捷命令替代鼠标,他画图时间节约了最少三分之一。

  图为:张春明的中式烹饪雕刻《荷合雅聚》,用蛋卷、牛肉、莴笋、胡萝卜做成。

  快切萝卜,能够保证片片薄到一毫米以内;整雕果蔬,一个萝卜既可成龙也可成凤;一道黄州东坡肉,成为武汉东鑫酒店畅销12年的招牌菜这些成绩全出自张春明之手。

  师从一代鄂菜大师卢玉成,张春明从艺34年来,继承和发展鄂菜精髓,硕果累累,荣获金炒瓢奖、中华金厨奖、武汉市最佳厨师、全国优秀厨师、湖北烹饪大师、中国烹饪大师等称号。

  在众多荣誉面前,张春明最引以为傲的是他的冷拼手艺。“我做的冷拼属于雕刻里面的高佛雕,通过三维形体的空间起伏或夸张处理,给人以强烈的、扑面而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感,让雕品活灵活现。”张春明说,这种雕“活”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,对大厨的刀功、烹饪工艺、美术功底都有很高的要求。

  以他的代表作《麒麟送玉书》为例,麒麟的羽毛很艳丽,而原料鱼糕的颜色比较淡,必须用蔬菜汁进行调色。但调色后,鱼糕一遇高温,容易变形褪色。怎么办?用蒸馏水取代自来水就能处理问题。“食品工艺不是简单一两句话说得清,制作者必须精确掌握食材的性能,知道在何种环境、何种搭配下,才可以做到最好的显现效果。”张春明说,就这一道菜前期准备就得花5小时。

  如何才能让雕品形神兼备?张春明说,雕品的外形和内在骨骼结构都很重要,“要尝试一个新类型,我最少要观察3个月,做到脑中有手上才有。”目前,张春明已雕过鲲鹏、龙、凤、麒麟、丹顶鹤等十几种吉祥物,对这些动物的骨骼结构、生长方向、结构比例了如指掌,作品细化到骨骼纹理。

  前几天,家住司门口的一家老小找到武汉品芳照相馆,点着名找陈军惠,说要拍张全家福。一见面,60多岁的奶奶拿着从台资影楼拍出的全家福,指着上面的自己和女儿抱怨:“你们看,这哪是妈,哪是女儿,分得清吗?老的小的皮肤都一样白,一样光滑,像话吗?”

  一听这话,陈军惠就明白了她的意思,不换衣服,不化妆,就靠光影造型和讲笑话,给他们全家照了表情最幸福、最原生态的照片,一家人满意而归。“真正的肖像摄影大师是一秒按下快门,照片让顾客珍爱一辈子。”作为这家百年老店馆的一名摄影师,陈军惠身上有着强烈的使命感。他注重传承老一辈的摄影经验,不借助浓妆,也不需要华丽的衣服,用“五光三调”拍出人的精气神。“什么样的五官用什么光,高鼻梁、矮鼻梁,脸胖、脸瘦,用光都会有区别。”陈军惠说,运用主光、辅光、脚光、发光、眼神光,高调、低调、中间调,可以布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,拍出来的照片顾客虽不是很花哨,却能反映顾客最真实的美。“运用商业化拍摄模式,不论是拍摄婚纱照还是艺术照,都千篇一律,画着浓浓的妆,出来后再加上PS的效果,完全都看不出来是本人。”陈军惠说,最近,听到顾客的这种抱怨声音慢慢的变多,“这种浮躁的拍摄模式完全埋没了影像自身的魅力,对传统摄影技术是一种伤害。”

  “我们家住一楼,现在每天都有人来参观,小区里的很多孩子也把我家当游乐园。”家住武昌光谷的刘真女士说,“家里的空间分隔很独特,沙发可以变床,还可储物,客厅可以瞬间变卧室。”140多平方米的房子,住着3代7口人,一点都不觉得拥挤。

  怎么个“怪”法?现在的室内设计师都依赖电脑,这家的设计样图却是纯手绘。设计师叫范晶晶。“电脑方便,却少灵气。”范晶晶说,她喜欢徒手绘图,为客户画出心里的家。有一次在饭桌上,客户一边描述着他对家里布置的期望和憧憬,范晶晶一边在餐巾纸上画出了顾客想要的效果。客户直感叹太有才了!

  从事室内设计数十年,32岁的范晶晶现在是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的老师。即便电脑再发达,她始终钟情手绘,也要求学生练好手绘基本功。她说,电脑制图有电脑制图的特点,手绘更能让思维与表达方式充分自由结合,更好地体现原创理念。

  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荆州新闻网、荆州广播电视台”的全部作品,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
  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标注明确来源:荆州新闻网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。